尚未建立名稱
能量:0
我的帳號中心
問 學Bot 任何問題!
首頁&搜尋
最愛&收藏
所有課程
分享資源
帳號設定
關於學呀
線上募款
章節設定
章節名稱
章節類別
章節標籤
或者建立新標籤
章節內容
全螢幕編輯與預覽
# 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期間雙方曾幾度停戰,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世界。在現代研究中也有人稱這場戰爭為「古代世界大戰」。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8/Pelop_krieg1.png) 這場戰爭不但對古代希臘而且對歷史學本身有重要的意義,其本身也是第一次被科學地、歷史學地記錄下來的史實: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的事件,該紀錄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對歐洲的歷史學具有先驅作用。修昔底德之後,色諾芬在他的《希臘史》中延續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記錄了前411年後的事件。 ::: attribution 此章節改編自為維基教科書社群所編輯的內容。學呀邀請您於維基教科書平臺貢獻。 ::: ## 戰爭前的時空背景 ### 戰前的情況 提洛同盟是希波戰爭中由希臘的自由城市自願成立的一個同盟。希波戰爭50年後,這個同盟已經退化,成為雅典保持和加強其在愛琴海的霸權的權力和強制工具。此外,雅典建立了一垛「長牆」,城牆將雅典與其海港比雷埃夫斯連在一起,使得這條對雅典來說儼如「生命之路」的地區不受陸上敵人的威脅。 斯巴達領導下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權的幾乎唯一的對抗者。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衝突早在前460年就開始了。觸發的事件是米加臘退出伯羅奔尼撒聯盟,投靠雅典。這場衝突從前460年一直持續到前446年,被稱為是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一般被看作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前奏。前446年,雙方打了個平手,米加臘又回到了伯羅奔尼撒聯盟。在簽署和平條約時,雙方覺得彼此力量均衡,故決定互相尊重對方的聯盟,在衝突情況下由一個裁判來決定誰對誰錯。「中立」的城市國家被排除在這和平條約之外,這後來被證明是一個大錯。前430年代,在希臘世界的邊緣,一根導火線被點燃,其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後引導了戰爭的爆發。 ### 軍事力量的比較 雙方的軍事力量按其地理環境而各有優勢。雅典領導的同盟主要由愛琴海中的島嶼和濱海城市組成,因此它們的強處在於海戰。雅典作為最大的海上霸權,主要依靠它的海軍和同盟。雅典的海軍最主要優勢的是它的三列槳座戰船和愛琴海的地理。三列槳戰艦是輕型戰艦,實際上不能在深海中遠航。假如天氣變壞,它們必須立刻尋找避風港。最好的避風港是沙灘,但是愛琴海邊上沙灘很少,大多數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適當的避風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對於希臘的海軍來說,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對雅典來說,提洛同盟對它的貿易和作戰同樣重要。 斯巴達的聯盟主要由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中心地區的城市組成(科林斯是一個例外),它們是陸地國家,長處在於它們的方陣兵。雅典還有一個間接的強處:通過它的貿易的收入它比斯巴達的經濟力量強一些。 ### 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區別 雅典此時正處於其文化的頂峰,其政治結構是民主社會(與今天的民主社會不同,當時的雅典只允許有財產的男性公民有公民權,窮人、女性和奴隸沒有公民權)。斯巴達的政治形式是一個混合政體。外交上斯巴達傳統比較喜歡寡頭政治。兩個聯盟的同盟者在政治形式上也有這個區別。兩派之間的意識形式上的區別對雙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斯巴達戰勝後立刻在雅典引入了寡頭政治。 ## 戰爭的導火線 戰爭起因的關鍵在於與斯巴達聯盟的科林斯。科林斯與斯巴達聯盟,同時它也試圖在兩個聯盟之外保持它對科林斯海灣的霸權控制。約前436年在埃比達姆諾斯(今都拉斯)爆發了一場內戰。「民主」派向科林斯求救,而貴族派則向科林斯過去的殖民地克基拉求救。這樣這場內戰就擴展為科林斯和克基拉之間爭奪對愛奧尼亞海的統治權的外戰了。科林斯一開始戰敗後著手建立一支龐大的艦隊,雅典開始覺得這已經威脅了它海上霸權的地位。因此雅典於前433年夏與克基拉簽署了一個防禦條約。由於克基拉本身擁有次於雅典後希臘的第二大艦隊。因此科林斯認為這個防禦條約違反了雅典與斯巴達間於前446年簽署的和約。 同年由於另一個衝突,因此雅典的公民大會決定對米加臘採取禁貿政策。米加臘是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因,因此那次戰爭結束後它與雅典之間就處於非常緊張的情況。同時,米加臘也是伯羅奔尼撒聯盟的成員,所以它與科林斯一起要求斯巴達行動。一般認為這次禁止貿易的決定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因為斯巴達受限於經濟力量的弱勢而不得不行動。當時的人也抱持著相同的看法,例如當時的希臘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便認為雅典的領導人伯里克利想通過這場戰爭來分散雅典內部的政治困難: ::: document 不幸的源泉是菲迪亞斯的醜聞 伯里克利怕他也會遭到同樣的不幸 因為他害怕你們的憤怒和你們的無情 為了保護他自己,他投入了那顆小小的火星:米加臘法令 以此點燃了焚燒我們的城市的大火 ——阿里斯托芬,《平安》,第605句,前421年首演[1] ::: 第三個導火線是卡爾息底斯半島上的波提得亞城。這座城市是提洛同盟的一員,但它與它的母城科林斯的關係也很好。當雅典要求它驅逐科林斯的官員和拆除它的護港城牆時,它拒絕了這些要求並退出了提洛同盟。但科林斯的幫助也未能防止提洛同盟在很短的時間中將它重新收歸己有。 就如修昔底德已經認識到和強調過的那樣,這些都只不過是戰爭表面上的導火線,而戰爭的實際起因是另一個。修昔底德認為戰爭的實際原因是斯巴達對雅典強盛起來的恐懼。因此他認為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前432年夏對當時的形式不滿的伯羅奔尼撒的聯盟者要求斯巴達行動。在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二世呼籲大家應該理智行動,但他的意見未被採納。斯巴達認為雅典違背了前446年簽署的時限為30年的和約,但是斯巴達與雅典的談判未能達到任何結果:在雅典城中,菲迪亞斯特別抱持著與斯巴達開戰的態度。 最後伯里克利決定冒險,他想強迫斯巴達承認提洛同盟的霸權;而斯巴達則怕它假如不行動的話它的同盟者會退出伯羅奔尼撒聯盟,它不得不考慮它的同盟者的利益。這是戰爭的真正原因。 學術界對戰爭的罪魁的問題至今爭議不休,可以確認的是,當時各國政治上不穩定,對外施行強力政策,以及過高的追求榮譽的意念造成了一種最終導致戰爭爆發的氣氛。修昔底德是這樣描寫這個氣氛的: ::: document 這邊和那邊對這場戰爭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所有的人都想在戰爭中奮勇當先──這是可以理解的:開始的時候人人熱情洋溢,在伯羅奔尼撒有許多年輕人,在雅典也有許多年輕人,他們還從未見識到過戰爭,所以他們都想參加戰爭。希臘的其它城市都關注著這兩座城市之間的交兵……大多數人站在斯巴達的那一邊,因為斯巴達將自己說成是希臘的解放者……大多數人恨雅典,部分希望擺脫雅典的控制,部分害怕落入雅典的控制。 ::: 真正的作戰從前431年開始,斯巴達的同盟者底比斯於此年進攻普拉提。[2] ## 戰爭結果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在戰爭期間,內政與外交息息相關。戰爭的結果雖使雅典喪失了其強國地位,但戰爭的結束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新的希望,尤其是經歷耗日費時的戰爭之後,人民對和平和自由的渴望。 色諾芬是這樣來描述雅典的投降的: ::: document 雅典接受和平條約後賴山德爾進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們的家園,在笛子音樂的伴隨下,大家欣樂地開始拆除城牆,因為大家相信,從這一天開始希臘的自由開始了。 ::: 「長牆」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艦隊除12條船外全部被交出。親斯巴達的三十人僭主集團開始治理雅典(不過這個政權在前403年就又被廢除了)。在愛琴海上到處都設立了親斯巴達的政府,斯巴達則在各處駐兵。雖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毀雅典,但最終沒有實現,因為斯巴達不希望留下一個權力真空。斯巴達也有它自己的難處:它以自由和自主為口號介入戰場,卻向波斯出賣了小亞細亞的城市。如今它又不想將這些城市讓給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與波斯作戰直到前386年,事實上,波斯才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與斯巴達的戰爭一直到前386年才結束。 這場戰火從西西里島到小亞細亞、牽涉了該地區所有國家的「古代世界大戰」過後希臘的經典黃金時代也結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希臘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希臘的城市國家此前就已經不穩定的均衡關係徹底被打破了。前4世紀雅典雖然能夠重建提洛同盟,但這個同盟與第一個同盟相比就遜色多了。但斯巴達的霸權也只持續了數十年,戰前的形勢始終未能復原。在這個時代的終了,出現了雄心勃勃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儲存章節
前往實際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