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其他學習
 課程目錄
 編輯章節
 EDU-MD
 Google 教室
 加至書籤

認知與其他學習

在古典制約與操縱制約當中,我們看到了刺激在學習裡所扮演的角色。透過適當的操作刺激,我們可以讓生物表現出特定的行為。那如果今天把刺激拿掉時,生物還會表顯出學習的行為嗎?除了前述兩種學習,生物還有哪些學習?再來,學習如何影響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問題時,喜歡討拍,而非想去解決問題呢?還有我們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不過自律是怎麼產生的呢?在今天的章節,都會來一一回答上面的問題。

認知與制約

早期的行為學派都低估認知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生物的學習過程就像是一台機器,不需要考慮生物的認知。但認知與制約是互相影響的。

根據一項研究,當寶可夢的圖案顯示在螢幕上,一群成年人被要求按下按鈕。但他們沒被告知其中兩隻寶可夢的出現都會伴隨著正面或負面的詞和圖片。當請他們評斷角色喜好程度時,他們都偏向有正面暗示的角色。這個結果顯現出人們對事物的態度與想法也會受到制約的影響。

這也解釋了只利用古典制約來治療卻忽略認知時,療法只能達到一定的成效。例如,治療酒精成癮通常會在酒裡加入能引起反胃的藥物來產生古典制約(大家知道記得制約是怎麼行成的嗎)。但成效真的會好嗎?如果以純制約的角度去看的話,我們可以斷定的說,治療一定會起作用。可惜,當人們意識到噁心是由藥物引起而非酒精時,治療的療效往往會大不如前。

在學習

淺在學習是指當沒有外在誘因下,生物然會進行學習,但只會在有刺激或獎勵的情況下展現出來。這也間接的說明了學習並不需要完全依靠刺激才會形成。但心理學家要如何證明呢?

迷宮實驗

心理學家愛德華.托爾曼霍齊克把老鼠放在迷宮裡來探討潛在學習是如何產生的。一開始他們讓老鼠自由的探索,且沒有給予任何獎勵。在這種情況下,老鼠看似沒有學習,但實際上已經在腦內產生認知地圖,並只要在迷宮的終點放上食物時,老鼠就會快速地走出迷宮。

來源:eileenanddogs 來源:lumenlearning

潛在學習與認知地圖也可以在生活中發現。例如,人們有時候看書都感覺沒有記起來,但只要別人問時,卻都能回答得出來,甚至內容在第幾頁也能知道。還有,我們通常都會較熟悉自己家鄉的大概位置與地圖。雖然平常去記,一旦需要去某個地方時,我們都能很快地在腦中規劃出一條最佳路線。

頓悟學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在解決問題上遇到瓶頸時,起來走個路,休息一下後,腦袋就突然地黎光乍現 “咚”,答案就想出來了

1914年,心理學家柯勒(Köhler)做了一系列關於黑猩猩學習的實驗。柯勒把黑猩猩放在屋子裡面,有一串香蕉懸掛在空中,旁邊還有兩個箱子。剛開始,黑猩猩嘗試用跳躍的方式來抓取香蕉。但幾次失敗過後,黑猩猩停止嘗試,並休息。再觀察周圍的環境過後,忽然,他拿起了旁邊的箱子把它堆疊起來,並成功地拿到懸掛的香蕉。這種學習方式也被心理學家稱為—— 頓悟學習:突然意識到事情的解決方法

頓悟通常在對於當下環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知道各個事物之間的關係才會發生。譬如,在學習寫程式的人時常會卡住,即使腦內有種想法,卻不知道該如何呈現出來。但過了一陣子,程式忽然就會寫了。


來源:viajedetelemaco

學習與自我控制

再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學習機制後,你們可能會想問:這些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以演化的角度來看,學習是為了生存下去,每一次學習所獲得的經驗都提高該生物的生存率。(各位還記得這是用了什麼取向嗎?)但到了現代,人類社會以解決了最根本的生存需求,學習也變成了應對人生上的各種難題,來幫助減緩壓力。面對壓力時,人們會有兩種解決方式:

  1. 問題焦點因應
  2. 情緒焦點因應

問題焦點因應專注在如何解決壓力來源。譬如,今天有個報告晚上十二點截止,各位讀者一定都會拼命的去完成(畢盡沒有人想被當)。或是遇到紛爭時,我們都會想辦法去緩和當下的情況,避免惡化。當我們感覺當下的情況是在可控範圍時,人們習慣用問題焦點來應對。而如果事情已超乎我們的預期或是無法控制時,我們則轉向情緒焦點因應。譬如,遇到職場或是課業的不如意,我們時常會找尋家人或朋友的陪伴,來減少心中的壓力和轉移情緒的焦點,也可以說成是「討拍」。

多數人在面對壓力時,兩種方式都會用;不過真正影響我們選擇因應的方式是我們對於現實的掌控感

控制點理論

讀到這裡,各位讀者可以問問自己一些問題:

  • 你覺得你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嗎?
  • 還是其實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呢?

如果你認為生活中許多事都是都是取決於自己得努力時,心理學家把這種心態稱為內控者;相反的,相信生活中的許多結果都是命運所造成的人被成為外控者

許多研究都表明,外控者或是有外部控制傾向的人較容易得到心裡心理疾病,而內控者或是內部控制傾向的人有的抗壓性比較好,身體各項標準也比較健康。

如果總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實驗。心理學家把狗狗綁在馬鞍上並持續地給予電擊(不會置於死地,但會不舒服),而且沒有機會逃避。當狗被釋放到可以躲開電擊的地方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狗狗蜷縮了起來,展現出習得性無助,而非嘗試逃走。

由上述例子可知,習得性無助是指當生物學習到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現況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做什麼都沒有用了啦

不知道各位讀者有聽說躺平主義嗎?中國整體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社會階級僵化,許多人即使努力的工作,缺依然停留在原地。因此在 2021 時,誕生了這篇「躺平即是正義」的文章,原文如下:

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裡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后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它們會無時無刻在你身邊出現,你每次看見的新聞熱搜也都是明星戀愛、懷孕之類的『生育周邊』,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裏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裏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原文已被刪除,出自良美中醫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躺平主義就是整體公民對於大環境感到絕望的表現形式。


總結

  • 認知會影響制約的強與弱
  • 潛在學習無時無刻都會發生,但有只有在需要用時,或是有外在刺激才會顯現出來
    • 例如,平常沒有特別的在記住家附近的路,但回家時,還是找得到路
  • 頓悟學習是在一定程度的了解環境後,才有可能發生的。該學習就像是人們常說的靈光一閃。
  • 面對壓力時,人們會有兩種因應方式:問題焦點因應與情緒焦點因應
    • 問題焦點因應:聚焦在如何解決壓力來源
    • 情緒焦點因應:聚焦在如何減緩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 認為許多事情是由外在因素所控制的人稱為:外控者
  • 認為自身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人稱為:內控者
  • 長期對自身事物失去控制感時,容易產生習得無助感。
    • 躺平主義即是人們對於環境集體產生無力感
 均一平台
 台達磨課師
 酷課雲
 可汗學院
無相關資源
 收起側邊目錄
 
前往目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