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發起者的話

2021/04 新北市板橋區

如果你沒有 5 分鐘的時間閱讀下面這篇文章,那麼讓我告訴你為什麼我要發起這個平台:因為我覺得臺灣的學生應該要學會使用網路上的資源。

我是誰?又為什麼開啟這個計畫?

大家好,我是一位來自臺北市薇閣高中的學生。

很多年前的一個過年,母親給了我一臺筆記型電腦,每個假日,她都會帶著我用 Flash 軟體製作動畫,並且教我怎麼使用網際網路搜尋資料。而她不在的時候,我和任何擁有電腦的小學生一樣,靠著它玩遍了網路上的各種免費遊戲。

假日時,我會上網搜尋一些臺北的景點——或者,科教館又多了什麼展覽——帶著阿嬤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探索、遊蕩。在那個自以為是的年紀,我總是在從 Google Maps 找到路線後,假裝自己很厲害地告訴阿嬤如何才能到達目的地;路上,我總會傳授阿嬤一些最近從網路上、書上學來的知識。我總臭屁地假裝她是我的學生,我是她的老師。

忽爾間,幾年過去了,小學的生活就這麼與我告別,而我,到了一所以升學為導向的國中。

但是我不喜歡讀書。

或者說,我不喜歡讀學校的書。

班導聽聞了我的想法後,在某天午休時間把我叫了過去。我們討論了幾許。

「但我真的覺得回家寫作業是一件很煩人的事。」

「那我其實覺得,你可以向班上那個〇〇〇一樣,在學校上課下課就把作業寫完,這樣回家之後就可以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了。」

於是我照做了。每天下課時,我就和一兩位朋友把作業寫完;上課時一有空檔,馬上翻出作業來寫。這樣的學校生活看似很累,但換來的是放學後完完整整的自由時間。然而我很懶、 很混。當初告訴老師要回家讀小說、寫程式,我一項也沒做,反而把時間都花在觀看 YouTube 影片上。

渾渾噩噩地,我升上了國中二年級。某一次段考時,我突然發覺自己的英文突飛猛進:我永遠都記得那題克漏字測驗,問的是「rate」前面要加什麼介係詞。這題很明顯地超出了範圍,因為我知道課本裡沒有講過這個。於是我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在於心中默念了幾次後,似乎「at」最通順——然後我就答對了。

我自己也覺得很神奇,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直覺會如此準確,畢竟我的英文一直都只維持在一個「還可以」的水平。(國一時,有次英文老師告訴我們英文有時候就是一種語感,那時我還無法體會什麼叫語感。)

那次段考後的幾天,晚上九點,晚自習剛結束,班導邀請我和一位同學坐師丈的車。在車上,我們討論到了班上同學補習的狀況,討論到了老師們的教學方法,討論到了段考的狀況。聊著聊,有個瞬間,我似乎開竅了:原來我的英文進步,是那些 YouTube 影片造成的!(當你把臺灣 YouTuber 的影片都看完了,自然就會去找國外的影片來看了。)

半年後,因為升學的關係,我去考了多益。在沒有怎麼準備的情況下,我拿了一個 925 分的金色證書。並不是我覺得這個分數很值得驕傲,更不是我想要炫耀自己沒有準備,而是這驗證了「要學會一種語言就是要使用它」這句話:國中一年級的時候 ,我還是一位現在式和過去式分不清楚的英文白癡,靠著兩年的影片鍛鍊,進步許多。

我開始反思:如果這些教材都在身邊,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花費大把時間和金錢去補習,換來很普通的結果。當然,我不是要反對補習,而是有太多人抱持著一種「上課隨便聽聽,反正補習班會把我教會」的心態,陷入一種「學校不認真—成績不好—去補習」的惡性循環。為什麼不從身邊唾手可得的教育資源著手?

畢竟補習並不是一個萬病丹。

如果你是一位學生,說真的,你身邊究竟有多少同學會去搜尋網路上的教學資源,自己嘗試把一個概念弄懂?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真的看過你的孩子會上網學習東西嗎?如果不會,又是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他們根本沒有想過要去查。

網站、平台: 均一教育平台、Khan Academy、酷課雲、泛科學、PhET 科學模擬…… YouTube 頻道: Crash Course、Ted Ed、Khan Academy、SciShow、Veritasium……

臺灣的學生知道這些資源管道的究竟有多少?而那些知道的人裡,又有多少人會真的去瀏覽這些資源?鋪陳到了這裡,可以用一段文字介紹學呀了:

我發起學呀的目標,就是把這些零零星星、散落網路各地的資源拼湊成一幅完整的教育藍圖。我們將教科書裡的知識線上化,並且將這些網路資源與知識串聯起來。這麼一來就簡單了:把這些線上資源整理好,一次塞到學生面前,學生們自然就會意識到這些資源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