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制約
 課程目錄
 編輯章節
 EDU-MD
 Google 教室
 加至書籤

古時候有句話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是大腦學習之後的結果。因為有了之前被蛇咬的經驗,所以大腦把危險連結在一起。在那之後知要看見像蛇的物品時,你的身體就會產生恐懼的生理反應。這種條件反射在心理學上稱為:古典制約。


巴夫洛夫與他的狗

古典制約是怎麼被發現的?

伊凡·巴夫洛夫(Ivan Pavlov) 為前蘇聯的生理學家。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統時,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食物放在狗的嘴巴時,狗會開始流口水。可是到了後面,當狗看到食物或盤子以及聽到人類的腳步聲時,都會不自覺得流口水。為了證明這生理現象的機制,巴夫洛夫和他的助理一同設計了實驗。

首先,他們先將狗狗帶到一個小房間減少外界的變因。接著,他們在特定的時間從另一個房間把食物送到狗的口中。之後,食物在送給狗前時,巴夫洛夫都會發出特定的聲音(刺激)。實驗證實當把聲音與食物多次配對後,狗會在聽到聲音就開始流口水(而不是聽到食物)。並且,如果將鈴聲換成其他像燈光等刺激,在經過多次試驗過後,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此影片還原了實驗的場景。

狗實驗;來源:泛科學
狗實驗;來源:泛科學

所以制約是怎麼形成的?

根據實驗的結果,巴夫洛夫歸納出了四個結論:非制約刺激、制約反應、制約刺激、制約反應。在實驗之前,狗吃食物會分泌唾液並不是學習來的,而是與身俱來的。因此這時:

  • 分泌唾液這個行為稱作非制約反應(Unconditional Response, UR)
  • 食物稱作非制約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us, US)。

但是狗聽到鈴聲分泌唾液的反應是經過學習。這時我們把:

  • 分泌唾液稱作制約反應(Conditional Response, CR)
  • 引發上述反應的東西(這裡為鈴聲)為制約刺激(Conditional Stimulus, CS)

我們也可以把實驗簡化成:

  1. 食物(非制約刺激)→ 分泌唾液(非制約反應
  2. 鈴聲(制約刺激)+食物(非制約刺激)→ 分泌唾液(非制約反應

配對一段時間後:

  1. 鈴聲(制約刺激)→分泌唾液(制約反應


來源:verywellmind

古典制約的原則

實驗之後還發現了什麼?

在實驗過後,巴夫洛夫又陸陸續續地做相似的實驗,並得出了制約的五大原則:習得(acquisiton)、消弱(extinction)、自然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類化(Generalization)、辨別(Discrimination)。

習得(acquisiton)

制約刺激可以順利的引發個體的制約反應時,代表個體已習得此古典制約了。不過,制約刺激(聲音、光)非制約刺激(食物) 要間隔多久才能有效的連結呢?巴夫洛夫得出在多數的情況下,只要0.5秒就會成功的連結了。處此之外,他還發現如果讓非制約刺激(食物)先出現,而非制約刺激(聲音、光) 的話,古典制約就不會產生。


削弱(extinction)與自然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

習得相反;當非制約刺激並沒有隨著制約刺激出現時,制約反應便會慢慢的減少。巴夫洛夫發現,如果食物沒有跟著鈴聲而出現的話,狗分泌的唾液也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即使聽到鈴聲,狗也不再分泌唾液了。但是,神奇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後狗聽到鈴聲時,卻又開始分泌唾液了。巴夫洛夫把這個現象稱為自然恢復。


來源:lumenlearning


類化(Generalization)與辨別(Discrimination)

當相似的制約刺激出現時,個體也會表現出制約反應。巴夫洛夫注意到當今天狗接觸到相似的聲音時,狗也會分泌唾液。有趣的是,當聲音的差別到一定的程度時,狗便不會表現出制約反應。該現象也被稱為辨別。


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哪裡看見?

在日常生活中,古典制約除了可以在人們對於打雷的反應中看見外,我們還可以在戀愛中的男女們發現。不過在講談戀愛的例子之前,還需要介紹一個概念:高層次制約作用。

各位還記得古典制約是如何產生的嗎?

如果我們今天在制約刺激前,在加入一個制約刺激會有什麼變化呢?以巴夫洛夫的狗為例,在鈴聲出現之前,我們加上的話,整個制約過程會變成如下:

光(制約刺激)+鈴聲(制約刺激)+食物(非制約刺激)→ 分泌唾液(非制約反應

配對多次之後,光的呈現也會引發狗分泌唾液的行為,這現象也被稱為高層次制約作用。


來源:psychologyconcepts

回到談戀愛的例子,為什麼我們會說「觸景生情」呢?即使分手多年的情人,再回到以前去過的地點,心頭的往事也油然而生。不過大腦是如何把連結再一起的?這就要說回戀愛中的古典制約。戀愛中的人們制約如下:

  1. 親密互動(非制約刺激)→生理反應(非制約反應
  2. 喜歡的人(制約刺激)+親密互動(非制約刺激)→ 生理反應(非制約反應

觸景生情的產生是建立在高層次制約作用底下:

場景(制約刺激)+喜歡的人(制約刺激)+親密互動(非制約刺激)→ 生理反應(非制約反應

實驗的後續與研究:小艾柏特

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在看到古典制約的實驗過後,冒出了一個想法:或許人們人們恐懼也是可以被制約。為了驗證他的想法,他選一位十一月大的嬰兒做了著名的小艾柏特實驗

與大多數的嬰兒一樣,小艾柏特只會對聲響產生恐懼。實驗一開始,華生先在小艾柏特擺放一隻白老鼠;當小艾柏特去摸牠時,華生就用鐵鎚敲他身後的鋼條,產生刺耳的聲音。今過多次的配對,每當白老鼠出現時,小艾伯特便會開始哭泣。在那之後,小艾伯特出現了類化的現象,只要看到白色、毛絨的東西也會感到恐懼。

欲深入暸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看看小艾伯特的去向:


總結

  • 古典制約是人們學習的一種方式。大腦會把刺激相對應的事件連結再一起,並在下次刺激出現時,做出相對應的動作
  • 古典制約的形成包含四個步驟:
    • 非制約刺激)→(非制約反應
    • 制約刺激)+(非制約刺激)→(非制約反應),配對一段時間後
    • 制約刺激)→(制約反應
  • 制約的五大原則
    • 習得:表示個體已對制約有所反應。
    • 削弱:個體對制約的反應逐漸下降。
    • 自然恢復:過了一段時間後,制約刺激重新引起制約反應。
    • 類化:個體對相似的制約刺激也能引起反應。
    • 辨別:個體能夠辨別不同的刺激。

_

 均一平台
 台達磨課師
 酷課雲
 可汗學院
無相關資源
 收起側邊目錄
 
前往目錄頁面